普鲁士工厂教育体制
现代的学校教育体制起源于 18 世纪的普鲁士。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得社会需要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普鲁士教育体制在此时应运而出,旨在为工厂培养大量掌握遵守纪律、服从命令的年轻工人。
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普鲁士的学校就要求儿童在学校不可随意走动、不可随意上厕所、不可抱怨、不可违抗命令等等,目的在于使未来的工人在恶劣的环境下高强度工作并且服从工厂的管控。此外,普鲁士的学校还对学生加以思想灌输,旨在培养“诚实、勤劳、可靠并且热爱普鲁士,热爱国王的新一代”。
由于普鲁士工厂教育体制对于劳动力培养的高效率以及推动工业革命进程的重要作用,该制度迅速扩展到其他工业国家。在今天,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建立在普鲁士系统的基础上,其目的也基本不变,依然是为了培养大量劳动力。
很不幸,即使在今天,落后的普鲁士工厂教育体制仍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在未来注定被取代的劳工。更可悲的是,普鲁士工厂教育体制彻底摧毁了人的学习能力。
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很快将会把自己在学校死记硬背的内容统统忘掉。不仅如此,学校还会使学生厌恶学习,厌恶知识本身,使学生不再理解学习为什么是世上最美妙的事情之一。
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如何自主的进行学习。他们对于先进的学习工具、学习理念一无所知,他们不明白,学习知识带来的的快乐永远不只被少数天才所享受,通过恰当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到学习本身带来的愉悦满足以及自我价值实现。
进入社会后,他们将彻底沦为“社畜”,在自己狭小的圈子内耗费精力来换取维持生活的资财,更无法得到践行学习最重要的前提:自由。总有一天,他们面对人工智能的代替时会束手无策,被发展的社会“抛弃”,面临彻底的失败。
清朝末年饱读四书五经的秀才,在科举制度被取缔后,几十年的寒窗苦读都不再拥有任何意义,拥有的“秀才”名号也成了虚无缥缈之物。试想在十几年后,这个社会上会有多少“清末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