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精神的原乡,承载着育人使命的母校,又是人类精神的何处?每次途经学校,总是忍不住往里望一望。当我毕业迈出校门那一刻,从没想到那些规整严肃的教学楼、操场,会在某个瞬间,成为令我望眼欲穿的故地。
小学与初中就读的学校相邻,九年时间里,我都行走在同一路线——经一条马路,路过菜市场、花园,紧接着就是一条通往学校的“核心赛道”。相较跟着公路绕了一大圈的大道,它的确是一条可以快速抵达学校的捷径。
那是一条狭窄又细长的小巷,曲曲折折,没有刻意的精致规划,没有平整的地砖铺地,下雨天,地上满是水坑,稍不留神鞋袜都会打湿。如果不是沿路有许多居民住宅和商铺,我总以为这是一条无人涉入的荒野山路。

从家到学校的这段路,不知不觉间奠定我对重庆的总体认知——坡多、道多、梯坎多。“坡多”的印象,来源于上下学体会到的“起伏感”,行走的路途中多是上下坡相连,可以清晰地在这种起伏中感受到重力。
上学的上坡路,总是需要忍着肌肉的酸软行走,但眼看着远方的建筑在视线里渐渐完整,心中又会生出一股成就感。放学的下坡路,总是令人痛快,加速度往下冲,逆风奔跑的刺激感会加速多巴胺分泌。
“道多”并不稀奇,本地人在重庆迷路也是常事。学校有前门后门,也有前道和后道,一条道会有很多岔道,弯弯绕绕,总有一条通往自己的小家。
无论走哪条道,沿途一定设置着各种小摊。有卖各种学习用具和玩具的,专门俘获低年级小孩的芳心。也有卖各种副食小吃的,一两元人民币就能解决嘴馋。忍住诱惑,从各种美食的阵阵喷香里坦然走出,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至于“梯坎多”,则是山城专有的特色。学校的铁门背后,令人腿软的几十级阶梯“翘首以待”,下大雨时,这里甚至会化作“瀑布”。校门前的阶梯爬完,到教室还有几层楼待爬,每一次上学,都是一次对心性的打磨。仔细想想,这或许也是学校的良苦用心,打从一开始,他们就悄悄利用了城市的地理优势,培养起下一代吃苦耐劳的品性。

中学毕业那天,我和陪伴了自己九年的小巷做了郑重告别。那天正值雨过天晴,阳光刚刚好,并未让人察觉盛夏的火热。参天的老树依然懒洋洋地立在巷口,阳光从树叶缝隙漏下,在地上投影出一块块光斑,沿路不知哪里的花香,混着一阵零食香飘来。
周围的小摊前一如既往站着很多小孩,他们直勾勾地盯着那些被家长称作不健康的美味,最后选择从冰柜里抽出一支支冒着冷气的雪糕。老板娘无暇与我打招呼,只剩那一只曾投喂过的小橘猫,亲切地与我进行眼神交流。
不同于义务教育制的校园,拥有相对可亲的建筑风格,高中的校园建设更显紧迫感,偌大的操场外镶着高高的铁网,从里往外看,那铁网似与天相连,从外往里看,学校就变成了同学们调侃的“监狱”。
晚自习放学后,黑不溜秋的夜空上,总是高高悬挂着一轮明月,它看起来就在网外,实际又那么触不可及。待拖着沉重的书包乘上公交车,车厢里嘈杂的声音渐渐淡出意识,霓虹灯勾勒着城市各种建筑的线条,刷刷地往眼后倒去,灯火通明的点点星光衬得月光愈发明亮。

来源:
@夏唯:2023.7.《城市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