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颂

前两年兵器某研究所和某教授团队签下某项目合作大单,方向是目标识别与环境感知,前期第一笔付款后项目持续推进,原本研究所寄予厚望,甚至送了在职博士去对方团队深造以表达长期合作意愿,但是后来攻关阶段技术一直突破不了,给过来的技术报告漏洞百出,每次对接会上教授团队负责人明显在推卸责任并且忽悠画饼,导致项目不断被延期,关键这是一个重点项目,时间节点非常紧,军代表三番五次在问询,终于团队负责人顶不住压力选择单方面终止合同,双方彻底闹翻。

以我牵头项目或者经历来看,北航甚至哈工大这种军工背景非常深厚的高校,你不仔细调研考察都会有概率遇上这样带忽悠性质的科研团队,有的调参失误把车跑冒烟了,有的强度计算有误试验时把飞机干折了,诸如此类最后草草收尾,这类事情我都或多或少遇见过,但是研究所拿高校大多数是没有办法,今后为避免碰雷,预研攻关可以选择性找高校合作,实物类关键技术攻关尽可能找行业认可度较高的研究所合作。

@林晨

第一,研究所去读在职博士,受益的是研究所,什么叫研究所表示诚意,现在人把人情看的这么扭曲吗?
第二,你们研究所为啥和高校合作,合伙骗军方钱,我猜测项目报告和材料多数是高校弄的吧,然后你们申请,申请完了交给高校去做。
你们算盘打的很响亮,做成了产品算你们的,做不成问题算高校的,你们从中拿一笔项目经费,同时有了产品又可以拿利润。

@算了

一边定出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和变态的“质量体系”折磨人,一边为了生计而先射箭再画靶,两边谁也别正义凛然。

@祖国江山一片红

摸着良心说说你们研究所真的定义出科学严谨的指标吗?不是领导凭感觉办事?不是一言堂?不是拍脑袋办事吗?不是假大空吗?

@可颂

同一套卷子最后能区分出不同水平的学生,我想大部分应考生”考前所愿”应该是一致的吧

@Mike Mung

你们团队的问题。
明显是需要落地的工程项目,谁拍板去找高校的?高校的人力结构天然就不适合干这种项目,干成了是运气好碰上高人了,干不成才是可预期的。
反过来,明显有科学问题要解决的前沿技术,找天天干工程早忘了基础理论的研究所去干,也是失职。
工程学科≠工程,两者相辅相成,混为一谈早晚崩盘。

@李冽

高校做应用,确实普遍很难做到名副其实。
但有一说一,军工领域所谓的各种研究越来越强调短期“形成战斗力”,这种研究实际上只能按技术开发来组织,本身就很难是高校擅长的。但上峰导向如此,下面也只能打肿脸充胖子硬上。
基础研发也是比较难的,汇报周期长,考核难度大,更容易滋养你懂的
现实来看,正确的事情都是难的事情,能力往往体现在怎么让难度降到一个能接受的水平上。

@mimo

做工程还指望高校本身就有问题,高校的长处是想idea搞prototype顺便水水文章,搞工程落地高校根本没这个能力,都是小作坊,一线打螺丝的都是博后博士生硕士生,没有任何规范化的工作流

@zzzz

所里还是要投入人力物力,培养自己的科研实力,也就是所谓核心竞争力,指望骗子高校是不靠谱的。
在有了自研的算法和硬件设计方案之后,经过充分的验证,成功的话,还要注意保密工作。
据说现在很多高校老师就是二道贩子,从这个所弄点技术出来,卖给另外的所。
没有动力了,外协出去自己不累,还不用担责任。自己做甲方吃拿卡要。
很多所里的产品并不需要天马行空的畅想,能做出一个满足性能指标鲁棒性好的产品就不错了。
很多所里面搞预研的人,爬的快,嘴里一套一套的。可是都没做过实际型号。

@碰撞三角形

问题是研究所 90% 在追逐新技术上还不如高校,只能去找二道贩子
至少我们实验室出来的不愿意去搞预研,因为接触的太多了,核心技术是没有的,只会提概念,然后外包给高校

@喵了个1咪

现在的高校真是跟娱乐圈一样,拼的就是忽悠。

@簸箕饭

还是一直以来项目结题考核没那么严格导致一些教授思想上就不重视

@碰撞三角形

我们大组每年经费 6000w,我们小组都有 2000 多w,基本不做实物,我的评价就是💩。
现在的研究所也明白了什么组适合干什么事,我们组就永远是给研究所写的各种天马行空的预研项目擦屁股,双方都大概明白对方只想糊弄过去

@祖国江山一片红

那你是没去过研究所,尤其偏jg的,领导只能看懂界面和ppt,其他一概不懂,这也就导致这种所全是糊弄,而且大家心思也不在干活上,是远不如高校的

@王洋

北航和哈工大真的有坑,隔壁团队就遇到过坑货。合同给这两高校的课题组了,啥活也不干,天天吊儿郎当,问就是和领导关系好,相当操蛋了

@lym

学生想要毕业,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开这些项目工程。虽然千万大单,但到学生手机几百都不错了。无名无利,学生应付应付已经很不错了。
这么重要的项目给高校,应该反思下自身,高校更擅长搞理想化的创新,而不是工程。

@upupup

你们上千万的经费给老板,老板给学生发个一两千,谁会认真做,糊弄糊弄得了

@胜利油田

这也太抠门了吧!不像话了。我记得我爸爸以前说过,好多年以前,在农村,农民用牛来犁地,人自己都吃不饱,即便这样,都要想方设法的弄点有营养的东西,比如豆粕来喂牛。牛吃饱了,吃的有营养,才有力气干活。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大学的导师们竟然连这样的基本的道理都搞不清楚了,真是越活越回去了!我就是纳闷了,导师不给研究生一点好处,研究生能有积极性和动力去干活吗?

@股海浪子

还想让马儿跑得欢,还不想让马吃点草,这就是现实

@赵小仙

读研这两年让我对学术圈祛魅了。我们学院老师都这样,没人搞科研,都是为了接项目恰烂钱

@可颂

有的合作老师团队不大,要的经费也不多,但是对待项目十分负责,现在研究所对待合同普遍后付款的情况下,也就是提前白嫖老师和学生,一些老师始终坚持技术至上,并且在合同到期后也能和我们的工程人员交流答疑,很难能可贵

@秋水

这种课题组在中国是极少数,堪比大熊猫,很多教授把对学生那一套用到对企业,不知轻重,哪怕对注重效益的私企也这么搞,最后直接翻车,比比皆是。